我们的节日· 端午节_习俗_雄黄酒_故宫

由:admin 发布于:2024-04-25 分类:体育吧 阅读:74 评论:0

我们的节日· 端午节_习俗_雄黄酒_故宫

  原标题:我们的节日· 端午节

  端

  五月初五

  午

  节

  端午节是中国传统的民俗节日。唐代以前常用的名称是“五月初五”,唐以后“端午”的叫法成为主流。2006年5月,国务院将端午节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。2009年9月,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批准将其列入《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》,就此端午节成为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遗的节日。

  中国古书中记载:五月五日这一天起,天气燥热,虫蛇繁殖,凶兽出没,于是人们准备艾草、雄黄酒、五彩绳......并用最隆重的方式来避开五毒,驱邪禳灾。

  《乙卯重五诗》

  宋 · 陆游

  重五山村好,榴花忽已繁。

  粽包分两髻,艾束著危冠。

  旧俗方储药,羸躯亦点丹。

  日斜吾事毕,一笑向杯盘。

  清代宫廷端午习俗

  清朝宫廷在端午节会举办许多节令活动,吃粽子、佩香囊、赛龙舟、演戏,不一而足。其目的主要是辟邪驱毒,祈求健康。

  吃粽子

  满族喜黏食,粽子自然是端午节非常受欢迎的清宫美食,据清乾隆十八年《御茶膳房》档案记载,清代宫廷自五月初一起,宫内帝、后、妃、嫔的膳桌上就开始摆粽子和粽方。

  攒盘粽子每盘十八个,每粽方为二百个粽子,仅乾隆帝膳桌上就摆出了“早晚膳攒盘粽子二品,早晚膳备用粽子二方”。此后,初二至初四每日摆出同样数量的粽子。宫内后妃也一如皇帝饮膳之俗,每日摆出粽方。到初五端午节这一天,宫内用粽子的数量达到峰值,乾隆帝在这一年的端午节里共用了一千三百三十二个粽子。

  采 药

  农历五月以后,天气转热,蚊蝇滋生,疫病流行,因此产生了许多辟邪驱毒的习俗,如插艾草、挂菖蒲、佩香囊、喝雄黄酒、合诸药等。宫廷里,则由造办处或御药房制作成锭子药,就是把药物研成细粉,然后添加适当的黏合剂制成规定的形状。药效各有不同,如解毒辟秽、活血化瘀、清热安神等,但主要功能还是祛暑、防病。

  饮雄黄酒

  慈禧太后亲自用小刷子蘸了雄黄酒,给皇后、嫔妃、女官等女眷们的鼻子和耳朵分别点上两点,以防所谓毒虫。

  赛龙舟

  皇帝和太后、后妃、王公大臣在圆明园福海观看龙舟竞渡,有时也会一同乘舟游湖。

  射 柳

  射柳本意为祈雨,后来逐渐演变为一种竞技习俗,在清宫里颇为兴盛。这是明清两代对当初活跃在北方的辽、金端午习俗的继承。

  演绎传说中的承应戏

  清乾隆时期,按照节令等编排了特定的剧目,以满足内廷节庆观赏的需要。此后,凡遇节令,内廷都会排演相应主题的剧目,称为“月令承应戏”。端午节的承应戏,多是对民间传说和习俗的演绎,比如《奉敕除妖》《祛邪应节》讲的是张天师下界剪除五毒,以迓嘉祥的故事。《灵符济世》讲的是吕洞宾散发镇邪灵符、采药收取五毒的传说。

  院藏《端午即景图》

  方士庶《端午即景图》

  整幅画面以端午节令民间常用的艾草和毒虫为描绘对象,以示祛病除毒喻意,给人以消毒愉悦之感。图左上侧行楷书自题款:“己巳端午,小师老人写于锡福堂”,下钤“方士庶印”白文方印,图右下角钤“偶然拾得”白文小墨印。

  边寿民《端午即景图》

  早在《帝京景物略》中,便有端午捉蟾蜍之习的记载,所以在这幅画中,端午杂卉与蟾蜍并列一图。有趣的是,边寿民还自题诗曰:“最好苇间五月天,苍苍蒲柳碧波前。兴来写幅端阳景,质与当垆作酒钱”,其趣味性已然甚于应景之需。

  博物馆中体验多彩端午民俗

  寓教于乐的“盛京宫学”主题研学活动端午节仍在继续。民俗文化讲堂(端午习俗)、非遗手工课(李氏掐纸葫芦)、故宫美术课(画凤凰楼)和深度游览沈阳故宫,小朋友们在沈阳故宫中度过了一个难忘的节日。

  端午临中夏 时清日复长

  农历五月处于夏季的中间,故称“中夏”。我们的咖啡店适时推出一款集齐了夏天好味道的冷饮新品——“锦年芒夏”。杯底是奇异果果肉果汁制成的果冻,冰沙由芒果百香果果汁与优格搅打而成。口感丰富,酸甜爽滑,全是夏天的冰爽味道。

  香甜可人的草莓味儿甪端坐在奶油云朵里,憨态可掬,特别适合打卡拍照哦。

  端午安康

  关注我们

  了解沈阳故宫 清福陵清昭陵更多资讯

  责任编辑:

相关阅读